作为乘客你是怎么样看待顺风车的?

      廉价是真廉价,但等车难、司机鸽了、道路奇葩这样一些问题,也让人每次下单都得捏把汗。作为乘客,我对顺风车的爱情有或许能够分红三段:下单前摇骰子赌命运,接单后胆战心惊盯手机,下车时祈求别被绕路坑钱。

      顺风车最大的招引力便是廉价。相同的旅程,快车要30块,顺风车或许只需15块,赶上拼车还能再砍半。关于通勤族来说,这省下的钱够买两杯奶茶,学生党也能少花几顿饭钱。

      尤其在下雨天或许迟早顶峰,顺风车比黑车还靠谱——至少渠道能兜底。但这份廉价背面,藏着太多不确定性。上星期我赶早班飞机,提早两小时叫顺风车,成果体系显现有司机接单,临动身前半小时忽然撤销,最终只能加钱打快车,省下的钱全贴了违约金。

      更堵心的是司机和乘客的“双向选择”。有些司机一看你住市郊,直接拒载;有的乘客分明约好早8点动身,成果磨蹭到8点半才下楼,害得司机迟到扣钱,回头就投诉司机“情绪欠好”。

      渠道对司机的束缚越来越严,但对乘客却睁只眼闭只眼。有回我遇到个乘客,上车后非要半途改地址,司机不乐意,成果两边吵起来,最终我被逼提早下车,步行两公里去目的地。过后渠道只扣了司机50块,我连句抱歉都没收到。

      顺风车还藏着不少“隐形消费”。比方渠道总说“顺旅程度90%”,成果一上车发现司机要去反方向接人,绕了20公里才到我的起点;再比方“跨城费”涨得比油价还快,但司机收的钱有一半进了渠道口袋,剩余的还不行油费。

      最离谱的是“高速费圈套”——司机让乘客微信转钱交过路费,成果到了收费站发现走的是免费路段,钱也退不回来。

      说到底,顺风车困局是渠道和用户一起形成的。渠道既要贱价招引乘客,又要让司机有利可图,成果把规矩搞得越来越杂乱;乘客总想着占廉价,动不动投诉差评;司机呢,既怕被扣钱,又嫌活儿累,最终两端不巴结。

      要我说,顺风车想要变好,渠道得少点套路多点真挚——别再搞“鬼魂顺路”和“天价附加费”;乘客也该有点同理心,别把司机当免费劳动力;至于司机,至少别把顺风车当专职生意,顺路捎人图个乐子欠好吗?

      现在的顺风车就像一杯隔夜奶茶,喝一口能续命,但总有股怪味。假如哪天真能回归初心,让顺路的人轻松帮个忙,让乘客花小钱办大事,或许咱们还能找回开始那份“同享的好心”。